客组家 > 奇闻 > 正文

​沙皇俄国独特的无畏舰设计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2025-08-19 05:05 来源:网络 点击:

沙皇俄国独特的无畏舰设计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实名反对 袁蕾 的答案。

沙俄无畏舰设计风格跟英法没什么关系,而是源自1906年4月召开的一次海军特别会议上讨论的结果。

应该说沙俄无畏舰火炮布局比同时期英德无畏舰更合理。

早期无畏舰火控都比较简单,同时期英德无畏舰也一样,不要拿来跟20-30年代改造后的舰桥比。

无畏级,舰桥比毛子还简陋完工状态金刚级,舰桥很高大么?国王级,舰桥也还没烟囱高甘古特级没有采用背负式炮塔,舰桥更低一些伊兹梅尔级因为采用艏楼船型,舰桥实际高度要比甘古特和玛利亚皇后高出一层甲板四座炮塔沿中轴线平铺,首先1906年4月会议确定安装12门主炮的无畏舰较容易取得命中,中轴线布置可以发挥全部舷侧火力,背负炮塔布局(背负炮塔布局实际上是被优先提出的)之所以被否决是因为担心上部炮塔沿中轴线开火炮口风暴会损坏下方炮塔(事实证明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此外则担心两个炮塔靠近,可能会一损俱损。

这个时候彼得堡金属铸造厂设计的三联装炮塔也被认为更具有发展潜力(俄、意、奥三联装炮塔几乎同时开始研制,并不存在谁参考谁,三者技术风格差异很大,毛子最初计划用电传动,1910年金属铸造厂从美国购买到了威廉姆斯-詹尼液力耦合器的生产许可证,决定改用更可靠的液力传动。

装填系统能够在-5+15度仰角范围内实现弹性装填。

一开始海军技术委员会要求金属铸造厂采用竞争对手——普提诺夫工厂与法国斯耐德工厂的装填系,但后者因为可靠性和报价的原因,并没最终有中标)。

于是12门主炮,三联装,四炮塔,沿中轴线平铺布置,就是这种情况下确定的。

提到甘古特级设计,就不得不提它的设计者伊万.格里高利耶维奇.布勃洛夫,他是现代船舶结构力学的创始人,他提供的计算方法解决当时困扰造船业的钢铁结构船体强度问题,提供了一系列船舶结构设计的计算标准,如果不是1919年伤寒病英年早逝,他能为苏联造船事业和人类船舶科技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在完成甘古特级设计后,布勃洛夫开始着手伊兹梅尔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在这一级舰上,基于对船体应力分析的研究,他开创性地采用了自己发明纵骨架式结构,在保证船体强度的前提下相比传统的横骨架式结构减轻了结构重量,这一结构如今已经成为军用舰船的主要采用结构形式。

话又说回来,伊兹梅尔级的早期设计,1911年装巡案其实是这样子的。

很明显这个设计与1906年那次会议的结论相违背,海军坚决要求贯彻1906年会议精神,安装第四座三联装炮塔,这种情况下,只能拉长船体,并取消后舰桥来平衡增加炮塔的重量。

不过到1914年,毛子完成伊兹梅尔级战巡设计,开始着手设计16英寸主炮战列舰的时候。

三联装炮塔已经不能满足毛子的胃口,毛子搞出了三座四联装16英寸(406毫米)主炮的布勃洛夫方案。

毛子的这种四联装主炮采用的是火炮分成左右两组独立安装,同组共鞍的粗犷设计。

1914年布波洛夫方案,与同时期的法国诺曼底级有异曲同工之处毛子的四联装炮塔方案,可以看见明显的共鞍结构伊兹梅尔建成的话,能跟QE、巴伐利亚一拼。

远强于加富尔伯爵(1艘抵2艘改造前的加富尔伯爵也没问题),略强于扶桑(主炮倍径高,航速大,炮塔布局更合理),防护输给新墨西哥,但航速快,总体上还是可以一比的。

能够算大七外的第二梯队。

===================================================================毛子无畏跟面条没什么关系,属于毛子自创风格,技术来源则主要是德国和英国。

资料来源(感谢瓦姐翻译整理)1906年会议上毛子对这种布局的解释:(1906年4月,由20位海军将领、舰队指挥官、造船、武备和机械专家参加的特别会议在海军部长A.A.比里列夫的主持下召开。

会议的第一个议题专门讨论了俄国无畏舰应该装备何种主炮。

日俄战争揭示了全重型火炮的发展潜力,因此大部分与会者皆赞成新战列舰主炮采用50倍以上口径身管的305毫米炮,并且火炮数量不低于12门。

同时被要求的是这12门火炮要全部布置在战列舰中轴线上,以确保最大限度发挥两舷火力。

考虑到6个双联装炮塔将使船体和装甲防护带的长度大大增加,三联装炮塔似乎是最合理的选择。

在当时,安装三联装炮塔的战舰已经在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建造。

而对于三联装炮塔的指责则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如果炮塔故障或者战损,将损失3门而非2门火炮,其火力生存性弱于双联装炮塔。

同时还有人担心会降低射击精度和炮塔转动速率(实践表明这些担忧是没有根据的)。

1907年,圣彼德堡金属工厂火炮设计部门制定了一个三联装炮塔系统的初步设计草案。

经核算,三联装炮塔分摊到每门炮上的重量将比双联节省15%。

1907年10月,金属工厂向海军技术委员会提交了三联装炮塔的设计草案,确定了外部尺寸,系统的总重,及各部分的设备。

以该草案为基础编制了新战列舰炮塔的投标任务书。

在1908年5月20日海军委员会第5次讨论会上,对新战列舰采用的火炮和炮塔布局做出了决定,委员会成员得出结论是,应该采用四座三联装炮塔的布置形式。

由此,根据炮塔在战列舰上的布局,将满足这个条件的方案分为三组:——沿中轴线平面,艏艉各布置1座炮塔,舯部布置2座(3个方案)。

——沿中轴线艏艉各布置2座炮塔,其中1座背负布置(13个方案)。

——中轴线-交错阶梯布局,艏艉各布置1座炮塔,另2座炮塔在舯部两舷交错布置(8个方案)。

第一组在正横方向朝艏艉各65度(总共130度)范围内拥有很强的火力,但在艏、艉方向则只能使用3门主炮。

第二组舷侧火力相同,但首尾火力明显加强,能使用6门主炮开火。

在航向至正横方向的45度范围内,可集中所有主炮开火。

最后第三组方案则在各个方向上最多能集中9门主炮开火。

海军总司令部倾向于,应当在两舷尽可能大的角度范围内能够集中全部主炮火力,但并不需要在艏艉集中强大火力,因为艏艉对敌在海战中是不多见的。

因此,被优选出的是第一组方案。

另外,对于二个炮塔毗连背负布置的方案,海军技术委员会认为没有完全把握。

比如说,两个毗连的炮塔(包括弹药库)相对来说会显得更脆弱易损。

其次,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过于集中的应力,需要对船体进行额外加固,这反过来会导致吨位增加。

再次,这种布局中的上部炮塔可能只有在大仰角情况下的才能够获得前后射界,因为海军技术委员会中不少成员认为,在其它情况下无法保证下部炮塔不会受损。

虽然后来随着海军战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最终证明了背负式炮塔布局的优越性。

)==========================================================战列舰吧生物又在发暴论了。

不好意思,本位面俄国就完成一门356,恁告诉我一门炮如何炸七次,完成16次试射?这质量过于硬核。

至于奥布霍夫斯基工厂生产的这门俄制356,苏俄时期恢复测试,一直到在1922年完成全部测试。

维克斯版本一样是52倍口径,与奥布霍夫斯基的区别在于内层身管缠绕高强度钢丝预应力自紧(奥布霍夫斯基方案是内外套筒预应力自紧),维克斯版本炮口有一处加强环。

不存在砍了炮长。

最后,战列舰跟战巡比装甲可还行,不愧是战列舰吧出来。

话说就你们战列舰吧和战列舰论坛这种输出暴论的水平,现在除了圈地自粉,跑出来就是丢人现眼啊,2022年了,不是十几年前,你们能忽悠的人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