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水晶之恋是什么

2025-07-01 17:22 来源:网络 点击:

水晶之恋是什么

水晶之恋是什么

原创 谎言茶楼

古往今来,世界上最纯净的东西莫过于水晶。它是陨落在人世间的星星碎片,诸神的眼泪;它纯粹而清澈,代表着永远不变的品质;它是夏夜天穹的繁星,圣人智慧的结晶,大地万物的精华。

珍奇的水晶还被赋予许多美丽的神话事故,象征着纯真的爱情,水晶般的初恋,水晶般的年华。在水晶编织的梦里,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永无止尽。人们把希望和一个个不解之谜寄托于它。

茹毛饮血的年代,一位先民在岩洞的石壁上,无意中发现了一层晶莹的石头——在熊熊烈火的映照下,闪烁着璀璨的光彩。他敲下了这种石头,小心地打磨成石斧、刮刀、箭头乃至颈饰。这种石头,后来就称之为水晶(北京周口店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现有水晶做的石器)。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文化艺术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当人猿相揖别,人把第一块石头敲打成为一种或用于投掷、或用于刮研、或用于砍削的有用器物时,“文化品”就诞生了。这种石头虽然外形上与自然界崩裂的石块无大的区别,却是人为的力量和结果,已根本改变了石头这个自然物的原有属性,披上了文化的外衣,成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标志。因此说,石器是人类最初的工具制造,艺术起源的原点坐标,人的标志。

大约是在250万年前,原始人掌握了用石头碰击起火的方法。人类的祖先在旧石器时代就利用天然石块为工具、当武器。我们的祖先注意到石头之初,可能只是把它们当成了玩具。岩石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他们放在手中把玩或相互投来掷去,岩石的分量使身体被触部位有痛感,感到可以用它们作武器,在围猎时掷向动物。

后来,他们发现用尖锐的石块可以削剥树枝,不起眼的岩石成了人类的工具。新石器时代又出现了打制石器,我们的祖先在狩猎和屠宰中就一刻也离不开它了。

后来,当人类的祖先把一颗兽牙或一块兽骨,用皮绳穿起挂在自己的颈部时,那不仅仅是爱美的天性在作怪,还希望挂在胸前的战利品,能为他们趋吉避凶,消灾解难。

每个民族在它的文明发展史中都蕴育了独特的珠宝文化,一些珠宝首饰由于材质的特殊性和某种传说而被赋予了特殊的灵性,成为人们所说的“祈福珠宝”。

长久以来,水晶总是与美丽的感性神话联系在一起,因此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魔幻色彩。不管是梦境、神话,还是魔法,都能在生活中以各种多样化的形式表达或体现出来。

一直以为不宜用“地大物博”来形容中国。单就水晶矿藏而言,中国有高品质高经济价值的矿产吗?能跟美国、巴西、乌拉圭、俄罗斯、澳大利亚比吗?也许上帝是美国人或者是巴西人,对他们格外照顾,所以天赐的宝物大都落在了他们的后花园。然而中国却又是五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为什么?

文化学者曾将世界古代文明之一的埃及文明的构成归结为24种文化要素,它们是:炼丹术、黄金、珠玉、镶嵌术、铜器和铜制品、宝石饰物、石器打磨术、细石器、釉陶、无釉陶器、釉、船舶、石造建筑、石器、铅、银、槌、矛、机织、太阳之子的观念、不死的观念、木乃伊、雕刻、太阳历、天界说、太阳崇拜。

这24种文化要素中绝大多数与珠宝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相关。现代科学研究中对一种人类文明的确定所依据的几个条件,如文字、城市、金属工业、宗教性建筑和伟大的艺术等,都与宗教信仰和珠宝文化有直接关系。

所以就中国文明进行系统思考,我以为应该注意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于宗教信仰的“两个梦”,和关于珠宝文化的“两块宝石”。

“两个梦”都是道教的。

一个是春秋战国庄生的“蝴蝶梦”,浪漫幽默得让人不知今生是哪生。庄子名周,是先秦道家学派主要创立者之一,著有《庄子》一书,后世尊为《南华真经》。他的哲学思想,以“清静无为”为主,鄙视富贵利禄,否认鬼神存在,认为一切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且都是相对的。

还有一个梦,公元860年道教出了一位特殊人物,他就是在邯郸旅馆,四十年功名“黄粱一梦”,转而随煮黄粱的师傅汉钟离去修道的吕岩(字洞宾)。

中华民族以及各地方几乎所有的风俗习惯,三千年来,都受道家学术思想的影响。像二十四节气、元旦、过年、伏腊、送灶、上元元宵、祭祖、清明、端阳插菖蒲、饮雄黄酒、六月六晒曝、七月七中国的“情人节”、七月半中元鬼节、中秋、重阳登高、婚丧庆吊等与礼仪有关的习俗,积阴功积阴德的说法、文昌阁、魁星楼、城隍庙,乃至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等,说不尽道不完的风俗、习惯、人物,无一不从道家的观念而来,都是由于道教思想形成的。

现在的人们,传统节日要过、洋节也要过,几乎是隔三差五地过节放假,土洋结合、释道不分,越过越糊涂了。真怀念以前节日少的日子。节日愈少,是不是就愈显得从容、隆重、热闹、祥和、难得,也就越是盼望?

“两块宝石”中一块是有据可查,但下落不明、实则虚之的“和氏璧”;另一块是只有传说,但却真实存在、虚则实之的“老子宝珠”。这两块宝石记录了远古的追逐,见证了昨日的战火,共同把中国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2600年文明历史,即延续了800年的周朝,411的年东、西汉,290年的唐,320年的宋,277年的明,268年的清,直到现代,串了起来。

在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里,生命是最高的意象。历史变迁与四季变化一样合乎常理,朝代的更替与生老病死一样自然。国家是一个大生命体,当它顺应天理民心,就能风调雨顺,国泰民裕,长治久安。相反,如果违逆天理民心,就会有天灾人祸,国破家亡,改朝换代。

生老病死是什么?就是春夏秋冬。生就是春,春天暖;老就是夏,夏天热;病就是秋,秋天凉;死就是冬,冬天冷。在这四季之中,众生有且只有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两件事也是佛教所指“欲界”众生的基本需求:饮食是基本的欲望,男女是奢侈的欲望。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从这两个基本点,繁衍出许许多多的事情来。因此,了解了四季就晓得了人生的境界,更进一步讲是理解了朝代的变迁。

普通的石头可说是最不起眼的东西,但“岩石王国”中也有许多独特的成员被称作“奇石”“怪石”“玩石”“藏石”等等,这些名称可统称为“观赏石”,更有些“石头”由于自身的名贵,例如水晶,甚至同时被几个国家奉为“国石”。

赏石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赏石文化则是人类石文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内容是以天然石块为主要观赏对象,以及为观赏天然奇石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原则与方法。因此,其发展历史要比广义的石文化史要年轻得多,晚得多。赏石一直是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而存在的一门既古老又新颖的独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