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太升南路的30年,被谁“杀死”了?

2025-08-08 22:31 来源:网络 点击:

太升南路的30年,被谁“杀死”了?

1985年,成都电信局在太升南路建立无线寻呼中心,为“中国通讯第一街”吹来了第一股春风。

到今天,30多年来,太升南路起了高楼,宴了宾客,又春风消散,一路浮沉。

《请回答1988》中说:时间会流逝,所以时间带来离别。因此,时间给人们留下遗憾。

1

90年代,在腰间别一个BP机和大哥大,比在脖子上挂一条金链子拉风。

那是一个被认为遍地是金的年代,卖一台大哥大可以赚几千元,卖一个号可以再赚几千元。

青羊区土著王洪礼在太升南路的一家店里,每天起早贪黑,坐在临街的店门口不停吆喝。

王洪礼回想起当年的盛景:串串香也是和BP机一同出现的。

在离太升南路仅有2公里的春熙路上,来自钢管厂五区的女工顾大姐,正在吭哧吭哧地叫卖小郡肝串串。

后来的事大家耳熟能详,钢管厂五区小郡肝串串开到了全世界。

命运有些相似也有些赶巧。王洪礼看准了手机市场,自己租下店铺,也从一个工人,摇身一变成了老板。

王洪礼说:个中酸甜苦辣,除了拼命挣钱,在吃串串时也能体会一二。

90年代到新世纪的前10年,不到1公里的太升南路,却致富了2000多家王洪礼这样的手机商户。

一间10平方米的店铺,10来个人工作人员也不能把生意照顾周到。

从诸多“袖珍”商户中脱颖而出的,是一个叫黄欣的年轻人。

他在太升南路的第一家营业厅,面积仅有45平方米,凭借天才的营销手段,开业三天,销售数量占据了太升南路零售手机的四分之一。

太升南路的三轮车师傅,一谈起黄欣,可以摆上一天。

那家店的名字叫讯捷,后来成为了行业领头羊,在全国开了60多家大型通讯卖场。

风口只要抓住,是只猪也能飞。

那是线下销售最好的时代。像讯捷这样的大型卖场,一度开到了22家。

2011年,太升南路的销售额占成都的90%,超过整个西部手机销售市场30%,销售额超过37亿元。

一成都朋友告诉我,2009年他去太升南路修他的诺基亚N97,找了10家店,每家店店员都“趾高气昂”,风光无限。

这里的每个卖家都挺直了腰杆。

这条不到1000米的老街,每一米都很值钱。

成都的繁华,莫过于在太升南路一瞥。

但是,秦可卿说:若目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

不是不思考,只是时代太快,很多人来不及思考,它抛弃你的时候,不会和你打一声招呼。

2

3G是场狂欢,4G是场落寞。

2014年,4G在全国普及,电商新兴。太升南路人流锐减,各大通讯卖场营业额骤降,讯捷、九鼎、龙翔降幅超过30%,泰利降幅接近60%。

2010年在太升南路开启的3G体验馆,当时多家报纸竞相报道,场面盛大。后来却无人问津。

人红的时候,唯我独尊。

但今朝繁花明夕枯草,大大小小的卖场和体验馆,人去楼空。

在太升南路工作了20多年的蒋琴,陷入了相对迷茫的阶段。她印象最深刻,也是最辉煌的时候,还是“我们卖传呼机的时候”。

她是众多感慨“把青春都献给了太升南路”的通讯“不知名人物”中的一个。

有人把自己的小店改成了超市,有人干脆把店铺转租出去。对他们来说,收房租比手机业务的收入,稳定得多。

岁月杀这把猪刀刻在他们身上的痕迹太过明显。男人们成了现在年轻人爱说的“油腻中年男”,在街边等着路人贴膜换屏。

销售姑娘们成了妇女,不再大肆叫卖。等一单生意更像是等一个缘分。

对他们来说,转行不是件容易的事,干了一辈子,就只能干一辈子。

他们和太升南路一样,跟上了2G,追上了3G,却被4G甩在了身后。

而黄欣之类的“大人物”,早让讯捷把触角伸向了IT领域,伸向了投资领域。他们不再依靠太升南路,也不再完全依靠手机。

太升南路改变了他们,塑造了他们,固定了他们,也成就了他们。

但这条路曾拥有的名声、飞扬和热血,都一一化作了古梦。

卖场的经理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经历阵痛,它才能实现跨越。

3

2014年,太升南路纪工委书记师柯说到了街道楼宇老旧,配套设施跟不上的问题。

商圈改造极大美化了太升南路。

2018年,太升街区的居民拿出他们各式各样的传呼机、手摇电话、手机等,把他们寄存在新开的微型通讯博物馆里。

当年8000元买来的摩托罗拉,有人曾想当二手机也能卖个好价钱。不料如今只能放在博物馆,供人忆往昔。

但其中的“故事性”,可能远远比手机卖多少钱更有价值。

老卖场也在寻求转型,赛格旗舰店升级成龙翔通讯城。新的品牌还在入驻,苏宁易购手机极物店,华为旗舰店,魅族售后服务中心......

太升南路立志发展成以通讯为主,商务、休闲、娱乐、居家并存的综合商圈。以往CBD的雄心犹存。

变革之下,太升南路也确实有了一丝生机。

特色街区的新形象,被勉强树立了起来。

但从3G过度到4G的小商贩,还是占据了太升南路。

流量不再,还是太升南路的主旋律。

变革的决心是有的,底气也是有的。

只是若想再回到从前,已不太可能。

从小伙到大叔,从少女到大妈,成都青年到老年。每一个人,还有太升南路,都是特殊时代的特定产物,他们打上了年代的烙印。

技术稍微往前一步,就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

时代这趟列车,在太升南路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到了新世纪头10年,当时没挤上去,车门一关就真的开走了。

而挤上去的人,车中是什么滋味,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