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笔字的由来和演变,新疆的由来是怎么样的

2025-11-09 12:07 来源:网络 点击:

笔字的由来和演变,新疆的由来是怎么样的

本文目录

1.新疆的由来是怎么样的 2.笔的发明和演变过程 3.莆田的由来和古今的演变 4.笔的演变过程教案

新疆的由来是怎么样的

笔在我国古代指毛笔。如今用的毛笔,相传由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改良而成。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为及时了解战争情况,蒙恬写战报时用的是竹签蘸了墨来写,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之后蒙恬打猎时发现一只兔子尾巴在地上拖出血迹,就想出将兔子的尾毛剪下,插在竹管内试着写字,试了几次不行。之后他把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能流畅地写字,这样毛笔就诞生了。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也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

毛笔是用兽毛扎成笔头,再粘结在管状的笔杆上制成的。一支好的毛笔应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

笔字的由来和演变,新疆的由来是怎么样的图1

笔的由来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

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笔的发明和演变过程

史传秦蒙恬造笔。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 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

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灰坑里。

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 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

笔字的由来和演变,新疆的由来是怎么样的图2

扩展资料

中国上下五千年,形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就是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

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浙江省湖州善琏百姓建“蒙公祠”,于每年蒙恬生日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沿袭至今。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

莆田的由来和古今的演变

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纸(您现在所看到的页面背景图案为清乾隆冰纹梅花玉版笺)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

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

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久时候产生的?它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砚台有何区别呢?

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及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义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

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通常较为常见的有: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

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

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以紫擅、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

印章:用于钤在书法,绘画作品上,有名号章、闲章等,多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铜、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称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为瓷、玉质,有圆有方,分盖与身两部分。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莆田的由来和古今的演变

笔的演变过程教案

公元前2000年:中国人用老鼠毛制成的毛笔写字。墨水用煤烟、灯油和凝胶混合制成。 公远前1200年:埃及人从浆果、植物和矿物中提取天然染料和色彩制成黑水。“笔”是细芦苇。600年后,埃及人发明了纸草纸。 公元400年:许多文明社会都发明了更加稳定的墨水。它是用铁盐、橡树树瘿和阿拉伯树胶混合而成。这一基本配方使用了几个世纪。 公元700年:罗马人发明羽毛笔(鹅毛笔),用的是一种大鸟翅膀上的羽毛。羽毛笔在后来的1000年中成为(西方)主要的书写工具。 1548年:西班牙书法家胡安·德·伊西亚尔在他的书法手册中最早提及青铜笔。 1700年:尼古拉斯·比翁(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乐器制作大师)最早为自来水笔留下画图。他有5枝笔流传下来。 1803年:英国工程师布赖恩·唐金获得第一个钢制笔尖的专利权。 1809年:佩雷格林·威廉森在美国第一次获得制笔方面的专利权,这是一种笔管中有墨水的自来水笔。不过他的设计有许多缺陷。 1830年:英国的钢铁工人威廉·约瑟夫·吉洛特、威廉·米切尔和詹姆斯·斯蒂芬佩里发明了大量生产钢笔尖的方法。由于随后20年钢质量的提高,使用羽毛笔的人越来越少。 1884年:纽约的保险推销员刘易斯·埃德森·沃特曼在因为钢笔坏了而失去一位重要客户之后发明了第一枝实用的自来水笔。 188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韦茅斯的约翰·劳德获得第一枝圆珠笔的专利权,但直到专利权期满,它也没被批量生产过。 20世纪头十年:4家自来水笔厂家主宰着市场,它们是派克、犀飞利、威尔一永锋和活特曼。 1912年:犀飞利制笔公司在自来水笔的笔管中添加了拉杆吸水装置。在此之前,人们用滴管给自来水笔加墨水。 1935年:活特曼推出了墨水囊,当时是一个有软木塞的小玻璃管。 1938年:匈牙利记者拉迪斯洛·比罗和他的兄弟格奥尔格发明了第一枝实用的圆珠笔。它使用的是能迅速变干的印刷油墨。英国政府后来许可他们为英国空军飞行员制作圆珠笔。圆珠笔在高空不会漏油,而自来水笔会漏墨水。 1945年:芝加哥商人米尔顿·雷诺兹对比罗的发明进行重新设计,并把它引入美国。当时比罗的发明没有在美国获得专利权。拥有比罗发明专利权的永锋公司很快把它们的产品也推向市场。新型自来水笔轰动一时,销路非常好。 1950年:法国男爵马塞尔·比什成立了比克公司。他的公司擅长于大量生产圆珠笔。(如今,比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制笔公司,每天销售2100万枝笔,一年76亿枝。) 1951年:在最初的热情过后公众发现圆珠笔价格高,而且不可靠。圆珠笔销售量急剧下滑。自来水笔卷土重来。 1954年:派克钢笔公司推出“Jotter”圆珠笔。这种更加可靠的新型圆珠笔的书写时间比最流行的同类产品长5倍。圆珠笔的销售量重新回升。 1962年:东京文具公司的堀江尾世木因发明毡尖笔而出名。 1966年:费希尔为美国航天局发明了太空笔。这种笔的墨水囊经过加压,能在失重状态下写字。 1979年:吉列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钢笔,它写出的字能在10小时内擦去。其决窍是用橡胶胶水制成墨水。 1984年:日本樱花公司推出中性墨水笔,它是圆珠笔和记号笔的中间产品,用的是中性墨水(gel-ink)。 1996年:美国彭特尔公司推出“Milkys”中性墨水笔,大受美国儿童欢迎。

笔的演变过程教案

以上就是关于笔字的由来和演变,新疆的由来是怎么样的的全部内容,以及笔字的由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