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奇闻 > 正文

​眩晕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2025-08-19 05:23 来源:网络 点击:

眩晕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眩晕一、概述1.眩晕的定义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2。

眩晕的源流眩晕最早见于 内经,称之为眩冒。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法方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此外《医学正传·眩运》还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3.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丹溪心法·头眩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

《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了无虚不能作眩,在治疗上为当以治虚为主。

4.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高血压病:十八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定义为: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即使血压已低于140/90mmHg,仍可诊断为高血压。

二、病因病机1.眩晕的病因 1肝阳上亢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2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3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

4痰湿中阻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眩晕的病因虽如上述,但往往彼此影响,互相转化。

如肾精亏虚本属阴虚,若因阴损及阳,可转为阴阳俱虚之证。

又如痰湿中阻,初起多为湿痰偏盛,日久可痰郁化火,形成痰火为患。

失血过多每使气随血脱,出现气血两亏的眩晕。

2.眩晕的病机及转化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

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本病病位在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痰湿中阻,郁久化热形成痰火为患,甚至火盛伤阴,形成阴亏于下,痰火上蒙的复杂局面。

再如肾精不足,本属阴虚,若阴损及阳,或精不化气,可转为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之证。

若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往往有中风晕厥的可能。

三、诊断和类证鉴别1.眩晕的诊断要点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遵、年老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2.眩晕与中风的鉴别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喁僻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3.眩晕与厥证的鉴别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

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四、辨证论治1.眩晕的辨证要点 1辨相关脏腑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

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膝酸软、耳鸣等症。

2辨标本虚实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咣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

凡病程短,或突然发作,眩晕重,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痛,面赤,形体壮实者,多属实证。

2.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主。

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3.眩晕的分证论治 1肝阳上亢[症]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牛膝、杜仲、桑寄生、黄芩、白芍等。

2气血亏虚[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治疗]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归脾汤为主方。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大枣、茯苓、远志、枣仁等。

3肾精不足[症]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疫软,遗精,耳鸣。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

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法]偏阴虚者,治以补肾滋阴。

偏阳虚者,治以补肾助阳。

[方]补肾滋阴宜左归丸为主方。

补肾助阳宜右归丸为主方。

常用药:熟地、山药、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杜仲、枸杞、菟丝子、牛膝等。

4痰湿中阻[症]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l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陈皮、白术、茯苓、天麻等。

5瘀血阻窍[症]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白芷、菖蒲、老葱、当归、地龙等。

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 1肝阳上亢: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酌加龙胆草、丹皮。

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膝疫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可酌加枸杞、首乌。

2气血亏虚: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若自汗时出,易于感冒,当重用黄芪。

3肾精不足: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或与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

· 4痰湿中阻: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竹茹以镇逆止呕;若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等芳香和胃。

5瘀血阻窍证:兼见疲乏无力,少气自汗等症,加黄芪、党参益气活血;兼见畏寒肢冷,感冒加重,可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

五、预防与调护1.眩晕的预防眩晕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有关,因此预防眩晕的发生,应避免和消除能导致眩晕发生的各种内、外因素。

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防止七情过伤;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有节,尽量戒烟戒酒。

2.眩晕的调护眩晕发病后要及时治疗,注意休息,严重者应当卧床。

注意饮食宜清淡,保持情绪稳定,注意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的加重或发生昏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