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他用20年"污染"一个省的警界生态,最终难逃法网

2025-09-04 08:59 来源:网络 点击:

他用20年"污染"一个省的警界生态,最终难逃法网

辽宁省原公安厅长李文喜的人生轨迹。从贫困农家少年到省公安厅长,本该是一个励志故事,但权力与金钱的双重诱惑,让这个曾经陪母亲步行十公里上访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贪污5.41亿的"大老虎"。

童年的苦难本应让他更懂得权力的意义。作为一个陪母亲长期上访的孩子,李文喜深切体会过权力的重要性。也许正是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对权力的渴望。从本溪县革委会副主任到派出所民警,再到省公安厅长,他用了近30年时间爬到权力的顶峰。然而,权力并没有让他成为为民做主的清官,反而让他迷失在金钱的深渊中。

权力腐蚀往往是从一个"小招呼"开始的。当铁矿老板刘志廷找到李文喜,请他向专案组打招呼时,这看似普通的请托,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一个电话换来30%的股份,让李文喜从执法者摇身变成了非法采矿的"二老板"。更讽刺的是,他还多次身着警服到铁矿"指导工作",将执法权异化为谋利工具。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俗语在李文喜这里有了新解释:"一人堕落,万人陪葬"。当他答应属下薛恒徇私枉法的请托时,不仅没有尽到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反而开启了一场持续20年的腐败接力赛。一任传一任,一个带一串,使得整个辽宁省公安系统的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从心理学角度看,李文喜的腐败心理变化值得警惕。童年的贫困经历,让他对金钱格外敏感;权力在手的位置,又给了他变现的机会。当他第一次违规捞取好处而不受惩罚时,侥幸心理就开始滋生。这种心理让他在退休后仍然我行我素,直到71岁才被法网裹挟。

这起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第一,权力监督必须全覆盖、无死角。即使是身居要职的公安厅长,也要置于制度的笼子之中。第二,选人用人要重品德。官员升迁不能只看表面政绩,更要看道德操守。第三,要筑牢思想防线。从李文喜案可以看出,一旦防线失守,后果不仅祸及自身,还会影响整个系统。

最后作者想问:当一个人从陪母亲上访的苦难少年,变成了让百姓深恶痛绝的贪官,这其中的价值观扭曲究竟是一念之差,还是一步步的沦陷?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