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社会 > 正文

​开讲啦丨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开讲: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

2025-10-05 12:54 来源:网络 点击:

开讲啦丨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开讲: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

即使在我最崩溃的时候,我也会写日记,我也会拍拍胸脯鼓励我自己,说别忘了你是施一公,别忘了你要做大事儿。

今晚22:38,CCTV-1《开讲啦》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副校长,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分享他的成长历程与选择,以及他对卓越人才的期望与思考。

经历懵懂与迷茫 最终确定科研之路

年少的施一公,牢牢记住了小学政治课老师对他说的“你要为咱驻马店人争光”,并努力学习,考上清华大学。20岁时,父亲的意外过世给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从此,他不再是懵懂的大三学生,简单地继续着自己的学业,而是立志要改变这个社会的落后,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从清华大学到出国留学、博士毕业,他也曾有过迷茫和徘徊,考虑过转行读计算机、经管专业,甚至通过面试拿到了一家保险公司中国首席代表的职位。在诱人的高薪面前,他发现做科研更让自己内心平静。他说“一旦进了实验室以后,发现在科学研究这个殿堂里面,是如此之神妙。”于是,当时的施一公最终坚决选择了科研之路,并认识到科研才是推动社会的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施一公的人生选择背后,有父母与家乡人民的期许,有兴趣之所至,更有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

2008年,已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执教。很多人问过他为什么?在演讲中,施一公教授回答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回国最根本的原因是“想影响一批青年,想培养最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他常常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中难以产生拔尖的创新人才?为什么极其优秀的中国学子到了国外,脱颖而出的比例非常小?施一公发现,这些优秀的中国学生非常容易满足。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推崇知足常乐,施一公认为,知足常乐用来对生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好的;但用来对科研,对学术追求,知足常乐便是创新的大敌。

他希望当代的大学生们能够追求卓越,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在满足小我的同时,更要把社会放在心上,只有给社会带来价值,才算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要以科研创新、造福社会为己任

在施一公教授看来,青年人应该好好地走自己的路,不要轻易被周围的价值观牵引,尤其不要轻易地被“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所牵引。

施一公教授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当代青年学子,不轻易满足,不追名逐利,以科研创新、造福社会为己任,成为对社会有担当的下一代。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