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社会 > 正文

​摄政王多尔衮与皇太后孝庄的情感纠葛

2025-08-29 19:18 来源:网络 点击:

摄政王多尔衮与皇太后孝庄的情感纠葛

清代摄政王多尔衮的府邸位于北京缎库胡同内,多尔衮在清军尚未入主中原时就为大清王朝打下了基业。皇太极死后,辅佐年仅6岁的福临即位,之后率军入关,恭迎幼帝福临(即顺治帝)进京,使大清成功在北京建立了政权。然而由于他权倾天下的摄政王地位,使其有了孝庄下嫁之说,以至于在他死后,在民间的传说中演变成了一位多重色彩的历史人物。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十四子,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相传多尔衮形貌酷似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对他非常宠爱,曾有心让他继承自己的汗位。努尔哈赤过世后,多尔衮的母亲被皇太极逼死,多尔衮当时只是个不满15岁的弱冠少年,无力参与残酷的权力之争。皇太极当政时期、多尔衮机警勇敢,战功卓著,深得皇太极欣赏,被册封为睿亲王。

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展开皇位之争,双方都握有兵权,两虎相争必会血流成河,谁也没有胜算。多尔衮权衡利弊后,退出了王位的竞争,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辅佐幼帝执政,受到众臣的支持,此举不但避免了清王朝的内讧和厮杀,而且使他提升了自身的权势和地位,成为执掌朝政的摄政王。几个月后,吴三桂打开关门,多尔衮率军进京,打败李自成,于1644年奉迎幼帝进京问鼎中原,大清王朝正式建立。此后,多尔衮的权势不断膨胀,称号由原来的“叔父摄政王”晋升为“皇父摄政王”,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有人甚至认为他的称号是由于孝庄的下嫁而得来的。

虽然多尔衮和孝庄的暧昧传闻一直是民间热议的话题,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清宫最著名的疑案之一。有人认为,雄才大略的多尔衮之所以放弃帝王的美梦,甘愿辅佐福临,是因为其母孝庄以身相许。这只是民间的大胆猜想,至于说多尔衮“出入禁中不避嫌”,“多次夜入深宫与太后相商”的流言。多尔衮辅佐福临的选择很可能跟孝庄的政治手腕有关,孝庄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政治家,她从大局出发,说服了多尔衮放弃称帝,又完全满足了他对权力的要求,尽最大努力不让多尔衮废帝自立。因此,多尔衮的妥协是孝庄精心策划的结果。

孝庄

很多历史学家对孝庄下嫁多尔衮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和考证,著名清代史学家孟森先生认为孝庄下嫁多尔衮纯属子虚乌有,两人不存在任何暧昧关系。野史中的大婚恩诏,显然是文学的杜撰。抗清名将张煌言的那首《建夷宫词》更是不足为信,他因为心存反清复明的想法,对清王朝无比痛恨,在多尔衮迎娶了孝庄的妹妹小玉儿时,因为两姐妹同姓,就讹传为大玉儿孝庄,写入诗中,故意扭曲,以此贬讽清宫有违伦理的不正当关系,从而丑化整个大清王朝。

至于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的称号,与孝庄并无直接关系。在大清刚刚建立时,多尔衮因为战功和辅佐幼帝的关系,被封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二年(1645),有名御史认为多尔衮的称号不妥,理由是所谓的叔父,是指皇上的叔父,只有皇帝一人可以这样称呼,如果大臣和庶民都这样称呼,那么岂不是乱了尊单,使皇上与臣子、庶民身份相等,所以建议更名为“皇叔父摄政王”,礼部商议之后予以批准。顺治五年(1648),为了表彰多尔衮的功绩,经部院大臣们商议讨论后,将多尔衮的封号改成“皇父摄政王”。此后清廷公文都用这个称呼指代多尔衮,而据朝鲜李朝《实录》所载,顺治六年(1649)朝鲜收到的清廷咨文中已经把多尔衮称之为“皇父摄政王”了,这个称号的册封比传说中孝庄下嫁早了一年多时间。沿用古代君王称呼有功德的臣子为“尚父”的做法,并不是指多尔衮做了顺治的继父。

清代蒋良骐所著的《东华录》,有多尔衮“又亲到皇宫内院”的记载,所以有人就借题发挥地指出多尔衮与孝庄关系不清白,有淫乱之嫌。这只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说法,书中的原文是“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意思是说多尔衮到皇宫内院抱怨说皇太极继位不正,所以顺治帝继位也不正想要威胁幼帝顺治。不管这则记载是否真实,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的目的都与孝庄没有任何联系,更不能作为孝庄下嫁的书面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