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社会 > 正文

​第四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熊希龄:与沈从文世交,古龙自称其遗腹子

2025-09-12 18:17 来源:网络 点击:

第四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熊希龄:与沈从文世交,古龙自称其遗腹子

文:何玉新

熊希龄(1870—1937),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自幼被视为神童,15岁中秀才。40岁任民国财政部长,1913年7月31日—1914年2月12日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是第一位被国民大会选举产生的总理。

或许熊希龄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但他绝对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慈善家。1917年夏末秋初,直隶境内大雨连绵,京畿一带倾城泽国,灾民超过600万人。洪水冲决了天津周围临时挡水埝,市区大部分地区被淹,英、法、日等租界亦无例外浸在水中。海光寺一带水深1.8米,房屋倒塌万余间。熊希龄正寓居天津,他的寓所也被洪水吞没。

目睹惨状,熊希龄立刻奔赴北京向中国银行公会求助,得到万余元捐助,交给了京师警察厅购买粮食,运到天津赈灾。他向政府提出赈灾方案,向全国发出“为天津灾民请赈电”,将家中旧衣改缝一百套捐给灾民,另捐款500元。十几天内,社会各界捐助的旧衣旧裤达133000多套,赈款达200万元。熊希龄联合梁启超、范源濂、汪大燮等人共同发起水灾游艺助赈会,征集物品、出售彩票,以所得票资尽数充赈,并凭借个人声望向外国洋行借款数百万元作为救济专款,电请唐山、开滦等地矿物局捐赠煤矿5000吨。

(天津大水)

1918年,熊希龄在北京香山静宜园成立香山慈幼院,收养不能就学的流浪儿童,1929年美国记者参观团赴香山慈幼院参观,称赞其“较之美国所办幼稚学校有过之无不及”,希望创办者“本奋发之精神,时时努力,以作将来世界幼稚教育之模范”。

熊希龄专注慈善事业,曾任国民政府全国赈济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了世界红万字会中国总会会长,为慈善事业捐出了全部家产。

熊希龄一生娶过三位夫人,廖氏、朱其慧、毛彦文。第三任妻子毛彦文,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才女,1898年生于浙江省江山县城的一个乡绅之家,1925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1929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校任教。毛彦文16岁时与青梅竹马的表兄朱君毅私奔,吴宓与朱君毅在清华和留美时均为同窗好友,后来朱君毅与毛彦文解除婚约,吴宓追求毛彦文,但已不相信爱情的毛彦文始终没接受吴宓的爱。1935年,65岁的熊希龄与37岁的毛彦文,经毛的同学、也是熊的内侄女朱曦介绍在上海结婚,沪上名人黄郛、李石曾、吴铁城、章士钊、杜月笙和梅兰芳等群贤毕至,上海《申报》以《慕尔堂中熊希龄续谱求凰曲》为标题作专题报道,此事成为头条新闻。

熊希龄与沈从文同乡,后者对熊希龄评价甚高。1921 年夏天,沈从文19 岁,到芷江投奔舅父黄巨川以及姨父——熊希龄的七弟熊捷三,沈从文在芷江县熊公馆逗留了一年半左右,他“在那个院子里享受了一个夏天清寂和芳馥,并且从楼上那两个大书箱中发现了一大套林译小说,就都是在那个寂寞大院花絮台阶上看完,仿佛走入一崭新世界”。这时熊希龄早携家眷去了北京,这些新潮小说自然是熊希龄从大城市弄回来的。后来沈从文在《芷江县的熊公馆》一文中对熊希龄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熊希龄具有“人格的素朴和单纯,悲悯与博大,远见与深思”。

(熊希龄与少年沈从文)

1925年,沈从文到香山慈幼院任图书管理员,他住在一座寺庙门楼内,正好与熊希龄的双清别墅公馆为邻,晚上常与熊希龄谈论时事、哲学。在沈从文看来,熊希龄“守着一种极端素朴的生活”。

出生于1938年的古龙原名熊耀华,古龙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称自己是熊希龄的遗腹子,此事不知真假。但古龙好友倪匡和弟子丁情回忆,古龙生前很想认祖归宗,去熊希龄的故里——湖南凤凰古城走一走。

关于熊希龄在天津的住所,剧作家熊佛西曾在回忆文章中提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他因长期宣传抗日被列入日军黑名单,一家人暂避在英租界29号路(今徐州道至营口道段南京路)263号,这里是熊希龄的宅邸,熊希龄的第二任夫人朱其慧是熊佛西夫人朱君允的五姑,而此时朱其慧早已去世,熊希龄人在上海。1937年9月15日,熊佛西离开英租界,由塘沽转赴青岛,再乘火车经济南、郑州赶赴长沙。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

(熊希龄与夫人朱其慧及长女)

热门排行